碳中和推动中国金融业实现绿色升级
发布时间:2021-06-2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的既定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这要求经济全面、系统性向低碳、零碳和负碳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所产生的规模巨大而迫切的绿色投资需求给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压力,预计未来三十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就目前投入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而言,无论是规模、方向和产品,都还远远满足不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要求。碳达峰和碳中和倒逼经济向低碳、零碳甚至负碳转型,除了会产生大量的新增绿色投融资需求,还要求完成现有高碳及含碳资产负债的绿色化改造。假设2030年碳达峰符合绿色金融要求的融资至少要达到50%的比例,2060年碳中和则意味着全部金融业务都要完成绿色化转化,也意味着从2031年开始,在融资结构中符合绿色金融要求的融资比例将不断提高,直到完成全部绿色化。而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前,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是实现金融业升级的突破口。无论是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的金融资源,还是对现有金融资源存量进行绿色低碳化转型,都需要金融体系具备足够的能力,可以把金融体系的这种能力称之为绿色金融能力。只有我们不断建立、培育和壮大这方面的能力,并达到足够充分的程度,金融业的绿色低碳升级才可能实现突破。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绿色金融能力:做好绿色金融的规划设计工作;明确金融产品的碳属性,加强含碳资产、含碳负债、含碳金融产品的含碳风险定价的研究;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等工作;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要求金融机构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构建激励机制;发挥好碳市场的定价作用。
此外,防范化解转型风险是实现金融业升级的关键。一方面控制好金融机构对高碳金融资产的持有规模和比例,做好含碳资产的集中度管理,开展含碳资产的交易业务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业务,尽可能增加化解风险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要协调控制好转型的节奏,避免多个产业和行业集中转型所造成的风险叠加效应。只有顺利规避了这些风险,金融业的绿色低碳升级才能够实现。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