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描写大运河的诗句。
大运河的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邗沟。此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朝,是大运河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逐步形成以北京和杭州为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的水运大动脉。
元代以后,随着北京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大运河的航运目的地也由洛阳转移到北京。元代对大运河水道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运里程,形成了京杭大运河。再加上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这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的通航,极大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