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 2025年末,西城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
发布时间:2021-03-10
来源:北京西城
垃圾分类
今儿您“分”了么
2015年
咱西城区率先制定了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
发布实施了
《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如今西城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呢
咱们用数据说话
⬇⬇⬇
数说“垃圾分类”
目前,西城区4290家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实现规范收运,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率达到100%,厨余垃圾分出率在北京市各区中名列前茅。
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进展良好,全区263个社区上门回收业务已全覆盖,已有1036个小区开展积分兑换服务。
同时,全区69座密闭式清洁站运行“不分类、不进楼”的倒逼机制,在广内教子胡同、大栅栏前门西河沿街等地区成功试点胡同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
北京生活垃圾管理新规实施以来
西城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接下来
西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将如何继续推进?
又会有哪些变化?
“十四五”期间,西城区将通过完善保障措施及长效机制、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等手段,持续推进垃圾源头减量,不断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正确投放率。到2025年末,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
加强全流程管控
“十四五”期间,西城区将加强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切实提升源头分类质量,提高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率。
强化垃圾分类源头产品生产流通环节指导与管理,逐步推行可降解垃圾袋,引导居民家中设置“两桶一袋”,分类投放垃圾。全区4290家餐饮服务单位有条件的全部安装油水分离等前端处理设备。
不断完善垃圾按量按类收费制度,推广补贴奖励制度,利用多种经济手段,调动全民垃圾分类积极性。
全面推广“不分类,不进楼”的倒逼机制,对未实行垃圾分类或垃圾分类不符合要求的小区、社会单位,管理部门向责任主体提出整改意见,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分类的小区和单位,移交执法部门处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西城区还将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实现生活垃圾准确投放。
因地制宜规范建设分类桶站、大力推动分类驿站建设,并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内容,实现所有分类投放点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
鼓励各街道因地制宜创新投放模式,合理设置垃圾分类驿站(有人值守)、上门或定点回收、智能回收垃圾箱等投放方式。通过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监督、垃圾袋印制二维码、桶站设置人脸识别设备、安装AI摄像头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投放精准监管,提升居民垃圾自主投放准确率。
坚决杜绝“混装混运”
在垃圾收运过程中,坚决杜绝“混装混运”。物业公司和其他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要与具有资质的生活垃圾收运单位签订垃圾收集运输服务合同,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规范收运率保持100%。
鼓励垃圾运输单位建立“绿色车队”,实行分类运输车辆身份识别、行驶轨迹、称重计量等信息实时监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要规范分类收集模式,确保收运全过程密闭,无二次污染。
在老旧小区、平房区等区域逐步扩大定时定点“不落地收运”模式的应用范围,实现垃圾不落地全覆盖。建立全程分类运输双向监督机制,严格查处收运企业“混装混运”行为,对情节严重的要逐出市场。
保障后端垃圾及时处理
在后端处理方面,保障后端垃圾及时处理。探索推广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家庭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处理装置。
推广德胜街道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活馆”或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厨余垃圾经过降解后生成肥料,用于屋顶花园、绿地养护等,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两网融合”,建设西城区可回收物体系,通过对主体企业“推优退出”备案、奖励机制,将精准的可回收物分类数据信息接入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可回收物从产生、收运到分拣再利用的闭环管理模式。
积极协调市区相关部门,解决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障后端垃圾处理及时。
加强全流程管控
不断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把“面子”和“里子”都做好
让我们坚持再坚持
相信我们的大美西城定会更加出彩
西城人,“分”起来吧!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