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六问北京本轮雾霾

发布时间:2023-11-03 9:13    

分享:

来源:微信公众号“BRTV新闻建外14号”

image.png


受区域型污染影响,从10月30日到本周四(11月2日),北京将出现一次持续中度污染过程。北京现已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是北京今年秋冬的首个重污染预警,也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发布后,首次启动重污染预警。

最近几天,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罕见趋暖,空气污染情况也有所加重。据预计,今明两天,华北、黄淮等地气温稳中有升,不少地方甚至会热到破纪录。比如11月1日的郑州,最高气温甚至可能达到30℃,如果实现,这将是当地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11月份出现30℃。

昨天夜间至今天清晨,京津冀东部受东北方向冷空气清除作用,东南方向唐山-天津-廊坊一带污染物浓度水平较低,东南风持续作用下,较清洁空气传输到北京市,PM2.5浓度逐步改善至优良水平,污染气团向北推移至京津冀北部承德、张家口一带。

受北部小高压作用影响,北京市凌晨到上午地面短时转北风,污染程度得到缓解,空气质量保持良好。10时起,随地面北风减弱,平原地区风场逐渐由静风转弱东南风,浓度再次出现缓慢抬升,达到轻度污染水平。根据最新资料显示,今日白天我市地面形势场仍较弱,且我市南部的区域内仍存在高污染区,预计污染物浓度还会有所抬升。


一问:今年雾霾为何来早了?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此次雾霾天气提早到达,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气象条件。今年整体上异常偏暖,尤其在华北、山东和河南等地,温度非常高。一些城市,如济南,温度甚至超过了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城市。这种异常偏暖的天气导致整个区域盛行南风,容易将区域内污染物输送至华北山前平原。到达山前平原后,由于地形地貌阻隔,污染物易在此累积,形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其次,排放也是一个因素。今年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排放有所增加。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相关研究显示,工业用电和相应排放以及机动车、重型卡车等交通运输排放均有所增加。此外,秸秆焚烧排放也呈上升趋势,其影响较为直接。

image.png


二问:为何出现罕见暖热天气?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分析到,主要是受气象因素影响。冷空气活动目前较弱,通常到现在的季节会有更频繁的冷空气活动。随冷空气活动,偏西、偏北气流会使污染物扩散。但今年气温持续偏暖,是仅为气象因素所致,还是与今年全球升温的大格局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持续的三年拉尼娜现象已结束,现已转向厄尔尼诺现象,所以总体上今年容易出现偏暖的情况。


三问:此次雾霾何时结束?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到,此次雾霾天气开始于上周六,当日上午天气状况还好,但到傍晚时分,霾便开始弥漫。虽北京有北风相助,但整个区域,特别是山前平原、河北、天津,甚至一直到河南,都形成了一个较重的污染带。随后,南风将污染物输送到北京。预计这种气象条件将在周四夜间发生大变化,冷空气将影响北京,北部高压将南移,随着北风的进场清理,此轮雾霾将结束。


四问:公众如何做好健康防护?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目前空气污染橙色预警期间,应密切关注监测数据,做好健康防护。由于风向风力的变化,不同区域和站点的空气质量在不断变化。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可适当做户外活动;如监测数据呈现中重度污染,则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剧烈运动,以减少暴露伤害。户外活动时,如果活动量较大,会吸入更多PM2.5,对身体有害,尤其是对孩子、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伤害更大。因此,在污染程度较重时,可选择在室内打开净化装置,并尝试一些室内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雾霾主要成分是PM2.5,医用口罩无法提供足够的防护,建议选择N95级别的口罩。然而,即使是佩戴N95口罩,也不建议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时佩戴,因为会影响正常呼吸。

image.png


五问:北京十年空气治理成效是否脆弱?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十年治理成效值得充分肯定。2013年,当时北京刚开始监测和发布数据,第一个月PM2.5的平均值就超过100微克,年均值接近90微克,重污染天数较多。然而,经过十年治理,去年PM2.5年均值历史性地降至30微克。当然,疫情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可能对这一结果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

今年,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利影响,PM2.5年均值略有反弹,至今约为34微克,整体上仍低于国家的二级标准35微克。与10年前的年均值90微克相比,这无疑是历史性进步。回想那时的重度雾霾,与现在的场景截然不同。因此,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性进展应得到正确认识。


六问:下一步如何防治雾霾?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当前碳排放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尤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治理成效尚不稳定。目前消除雾霾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影响,尚未彻底摆脱依赖天气和风力来获得蓝天的局面。在此种情况下,必须继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下一步,为取得更大进步,不能仅关注末端治理,还需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需与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相结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