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新闻网
子午工程遵循"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的原则,已经积攒了不少数据家底,支撑科学家们在中国区域空间环境特征研究、空间环境多圈层耦合研究、空间天气扰动传播规律和空间天气效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进展。
连续运行十余年以来,子午工程累计获取科学数据达2000多万个,数据总存储量超过8TB,为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用户提供服务。科学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hysics、PNAS、GRL、JGR等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60余项,出版著作3篇,获得省部级奖项13项。原创科研成果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利用子午工程数据,研究揭示了圈层之间新的耦合机制,预示应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地震灾害等重大问题;利用首次布局的链网结合的观测能力,揭示了大气波动、金属层、电离层不规则体等重要现象的区域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等规律,对开展我国区域的空间环境精确建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空间天气扰动的经向、纬向传播规律,以及扰动传播与地磁场、地形地貌、背景风场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地磁感应电流(GIC)成体系研究的先河:针对不同纬度、不同磁暴发展阶段,从地磁观测和GIC测量,发展到GIC物理模拟……诸多原创成果数不胜数。
子午工程不仅助力原创科学成果产出,还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活动保驾护航。子午工程为神舟飞船、天问一号、嫦娥5号、风云卫星、空间站等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提供空间环境预报、警报和现报的保障,累计服务60余次,切实保障了航天任务顺利发射、在轨安全及星地通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重大任务保障服务中,子午工程不仅有效带动了空间环境建模与预报技术,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空间活动能力、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在子午工程的基础上,中国还率先提出了以我国为主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该计划将中国的子午链沿着东经120°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南延伸到澳大利亚,并将分布于西经60°附近的地面观测台站纳入联网观测,构成全球第一个能绕地球一周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圈。
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经得到了圈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子午工程二期的建成和国际子午圈计划的顺利实施,将大幅提升我国在日地关系这一重要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有助于实现协调全球空间天气联测及共同研究,推动国际空间研究的发展,为人类开启探索空间、利用空间的新篇章。
声明:本文为资讯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