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记说科技
我国拥有世界近1/5人口,14亿国人每天至少需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而我国的可耕地总面积尚不足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10。
如何才能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如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费升级需求?
如何才能建成农业科技强国?
优化种子是关键。
国家作物种质库,全球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作物种质库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管理
它,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
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
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
各类最有价值的作物及野生植物资源在这里被珍藏,随时等待被唤醒。
为何叫“种质”而非“种子”呢?
因为种子是种质资源的一部分,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则是芯片中的芯片。所有带有能稳定遗传的整套遗传物质、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统称为“种质资源”,保存它们的地方就叫种质库。
国家作物种质库至今已运行三十余载,2021年新库也已建成运行。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这座“宝库”主要面向全国收集地方品种、珍稀植物等作为战略资源加以保存,减少绝种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为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等提供研究资源;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挖掘优质基因,培育有突破性品种;探索和发展种质资源新的保存方法和技术,促进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各类作物想要拿到国家库的“合格证”,需经过“大浪淘沙”、层层筛选,方能成为最终“王者”。最先经历的便是鉴定环节,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资格审查。科研人员按照有关的标准对一份新的材料真个生长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如果这份材料的在任何一个方面有“超常”之处,与现有的资源不相同,说明这份材料携带着不一样的基因,就可以获得一个全国统一编号,拥有了加入“国家队”的入场券。然后还需要经过国家库的专门考察,其中最为关键的发芽检测环节,一般的栽培作物只有具备90%以上的高发芽率,方可被“收编”。
种子到达国家库后,经过生活力测验、干燥等十多道“关卡”后,最终装瓶密封,一部分作为应急救援后备力量,前往青海备份库,另一部分则进入国家库。经过温度平衡的最后环节,最终被保存到零下18℃的低温库,在这里它们将被保存50年以上,唤醒后发芽率仍可超九成。
经过升级改造,容量大、保存方式完备、出入库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自动管理是国家库新库的突出特点。新库增加了试管苗保存、超低温保存和DNA保存,种子贮藏寿命高达50年,是全球最大的种质库。这里除农作物外,还可见到苹果、梨、马铃薯等无性繁殖作物的“身影”,是保存方式最为完整的国家级种质库。
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将满足未来50年,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贮藏保存,为中国的育种、科研和产业化提供一个巨大的蓄水池。
截止2022年底,国家作物种质库已保存了200多种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约28万份资源已在野外、农业生产上消失或绝种。这些外界已经绝种的资源中,很可能就蕴含着我们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所亟需、必需的关键材料和基因。
借助库中资源,我国培育了像“超级稻”、抗旱节水的小麦、耐除草剂的大豆等,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库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提供有效资源10余万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作物育种和农业科技创新。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