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西城档案专栏
信息详情
积水潭

积水潭
王铭珍

发布时间:2015-07-14

元世祖忽必烈建设京城称大都,即北京的前身。朝廷很重视漕运,至元十三年(1276年),丞相伯颜伐宋回京师曾上奏:“都邑乃四海会同之地,贡赋之入,非漕运不可,若由陆运,民力惫矣。”又说:“今南北混一,宜穿凿河漕,令四海之水相通,远方朝贡京师者,皆由此致达,诚国家永久之利。”这一建议深得元世祖忽必烈赞赏,遂下令逐步治理各段运河。
找谁来治理其事呢?当时有一位水利专家叫郭守敬,河北邢台人。生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幼年曾从刘秉忠学习过天文与水利。中统三年(1262年)张文谦向元世祖推荐时,说他“习知水利,巧思绝人。”当时郭守敬就提出了兴修华北水利六事,受到元世祖赞赏。第二年授副河渠使,次年(至元元年)随张文谦赴宁夏,修复了古渠取得成功。转年升任都水少监,负责全国水利建设。郭守敬提出了解决大都水源与通漕的设计,亲自指导施工,取得了成功。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北京到通州间的通惠河,就是六百多年前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领导开凿的。据史籍记载,它的主要源头白浮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的龙山脚下。至今尚有双泉、清河、沙河、满井、玉泉山、昆明湖、海淀、长河、万泉庄、巴沟等同水相关的地名,当年都曾是平地涌泉,汇水之源。据专家考证,郭守敬领导开凿的通惠河,从白浮泉向西至昆明湖长约三十五公里。水波荡漾的昆明湖,本来是一个不大的天然湖泊。古称瓮山泊。郭守敬将它疏浚扩大,从而成了调剂通惠河水源的大水库。昆明湖水穿过它东南的拱形石桥——绣绮桥后,便流入长河,全长约十五公里,它原是通惠河的一段故河道。河水进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便是个非常热闹的漕运码头。
积水潭漕运码头,有宽阔的水面。现在的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水面面积为34公顷。元代这片水域称海子或西海子。因为当时没有德胜门、德胜桥、德内大街以及今德胜桥以北左右两侧的建筑群,那时都是水面。今新街口豁口外小西山一带也是水域。称“泓渟”,水深而广矣(民国后,称苇坑、后称南太平庄团结湖),尽管《元史》没有注明积水潭漕运码头的水面面积有多大,但据图志推测约为100公顷,相当于现代什刹海水面面积的两倍。四至为:东起万宁桥(即后门桥),西至西水门(即义和门以北的水关),南至今德胜桥,北至今小西天)。《什刹海志》对于积水潭漕运码头的范围是这样说的:元代积水潭面积较现代什刹海大得多。积水潭东岸由于从金代起便建有东闸控制,其位置较准确,最东边在今地安门外大街后门桥西侧。近年城建施工中,曾在地安门商场下发现元代砌筑的积水潭东岸护坡条石。在此附近还有元都水监厅事建筑遗址。
积水潭东北岸,以东岸在今地安门商场的位置推测,当距今海水岸还有一段距离。《析津志》有“西斜街临海子”的记载,西斜街即今鼓楼西大街,元代紧靠积水潭。由于海子淤塞及建筑物的进占,使水面缩小。变化最大的是原北城外的太平湖,1971年修地铁时被彻底埋填做地铁车辆段。这片水面也是元代积水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积水潭北支运河的出口应当在这里,位置约在今新街口豁口附近。1977年施工时,曾在位于新街口豁口大街东侧的北京变压器厂院内发现石泊岸遗址。此外,太平湖西边靠近大都西城墙,水面面积可观。当时从上游经朝宗闸,就会看到“鹜雁之地,水草丰茂”的海子。
积水潭最西北端依记载,当距“和义门北水门”不远,即朝宗闸下闸所在外,据考证,朝宗下闸距大都西城墙约200米—300米。水域宽广的积水潭,有利于供给漕运用水。
当年郭守敬办公的地点,即都水监,位于积水潭东岸。不但管理方便,而且环境十分优美。翰林国史院官员宋本于至顺二年(1331年)所写的《都水监厅事记》中所述甚详:在“监者,潭侧北西皆水。厅事三楹,曰善利堂,东西屋以栖吏。堂右少退曰双清亭,则幕官所集之地。堂后为大沼,渐潭水以入,植芙渠荷芰。春夏之际,天日融朗,无文书可治,罢食启窗牖,委蛇骋望,则水光千顷,西山如空青,环潭民居、佛屋、龙祠、金碧黝垩,横直如绘画。而宫垣之内广寒、仪天、瀛洲诸殿,皆岿然得瞻仰,是又它府寺所无。”
元代翰林国史院官员赵孟頫《大都红门外海子上即事》:
白水青山引兴多,红裙翠袖奈愁何。
只从暮醉兼朝醉,聊复长歌更短歌。
轻燕受凤迎落絮,游鱼吹浪动新荷。
余杭溪上扁舟好,何日归休理钓蓑。
诗人所说的红门,即指元大都的宫门,海子,指积水潭。余杭,指杭州。
元代的翰林院,就在积水潭码头北岸,即今鼓楼西大街路北。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至三十年(1293年)秋,由郭守敬献策并主持勘测设计和施工,修通了通惠河。《元史·郭守敬传》云:“(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据《元史·河渠志》,郭守敬修治的通惠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始工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隶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
又《元史·郭守敬传》云:“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通惠河的修通,既使积水潭上游水源大大开拓,又使积水潭下流水道进一步疏治畅通和延长,从而获得空前的漕运效益。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专门设置“通惠河运粮千户所”,掌管漕运。千户所设中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下辖运粮人员多为军队士兵。如至大元年(1308年)正月“以通惠河千户刘粲所领运粮军凡百二十人,属万户沁特穆尔兵籍”(《元史·兵志》)。同时为维护运河及码头闸坝的安全,还派出大批军队值勤巡逻。在通航第二年(元贞元年),中书省奏请“新开运河闸,宜用军一千五百,以守护兼巡防往来船内奸宄之人”。当即得到批准。
京杭大运河的主要任务是运输粮食,即所谓南粮北运,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运粮河。运粮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或漕夫。此外,还有专管漕运的官员,我国历史上的元朝的都城,建在北方,而盛产粮食的地区却在东南的长江和淮河流域。因此,把从江淮流域征收来的大批粮食调运到京城大都,就成了封建王朝的一项头等重要的大事。
积水潭终点码头,实际是漕运码头,主要任务则是接受南方运来的粮食。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通惠河开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满载粮米的漕船,在一片欢庆的锣鼓声中,驶进积水潭来了。这是一种两头微微翘起的木帆船。船中高高竖立的桅杆上,迎风飘扬着镶有花边的长条旗。旗上写着运送漕粮的各个地方的名字,它们来自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诸省。水手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操着各自的方言,真是一次水上大聚会。
漕船到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都城,居民们奔走相告,从大街小巷向积水潭码头涌来。连平时不出门的老者和怀抱婴儿的年轻妇女,也忍不住前来看热闹。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嚷嚷着在人群中往前挤。跑得最快的也许是那些身穿蒙古袍的大都城新居民。他们从茫茫草原上骑马来到这里,比大都其他居民更稀罕这挂着白帆在水中航行的陌生工具了。
“汪洋如海”的积水潭,变成了桅樯的森林。用木桩和条石构筑成的泊岸码头上,万头攒动,水声、人声、锣鼓声响成一片。
元代漕船的运输能力。关于进入积水潭的漕船装载量及大小尺寸,元代有较明确记载。元代通惠河限9000斤漕船进入。每船载米90石。这种船型是适应水源紧缺的北京地区所建运河的需要。在运河设计时为“节水行舟”,河道一般修建的较窄,据考古发掘证实,大都城内的河道宽度一般不足十丈(约30米)。因此从通惠河进入积水潭漕船,船长六丈、宽一丈二尺。若日行船150只—200只估计,日运米1.35万石至1.8万石,全年可运行200天,总运量为270—360万石。
元代积水潭每年内可作为码头使用的时间,规定为“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即全年扣除冬季四个月左右的冰冻期,运营时间较长。通惠河刚刚通航时,每年漕运总量仅70万—80万石,以后随海运量的增加,通州至大都的漕运量大幅增加,如天历年间每年海运达360万石,加上沿京杭运河运的30万石,共390万石。
早年在积水潭漕运码头附近及惠通河沿岸还兴建有许多粮仓。提起粮仓,人们不禁就想起通州仓、海运仓、禄米仓、新太仓等。其实,这些仓多是明清年间建的粮仓。
元大都城内积水潭附近的漕仓。元初,河仓暨京师仓并无廒房,皆作露囤。不一、二夏皆陈腐臭败,浪费现象严重。后来有人建议“以二顷田偏置廒房,实为便当”元代仓廒地点今多不可确指,但多有水道相通,如《析津志》记载:万斯仓前桥二座,坝仓前后桥五座,永济仓东一座等。据《析津志》:“至元十九年十月内,于海子东岸胭粉库置仓廒、仓赤,轮流管领收支。至元二十八年,为收受江淮财赋府粮斛,仓房窄疏漏,并文明门外丰裕仓内收贮,”这是由于海子东岸原有仓廒,贮量不足,又在文明门外设仓。至元二十九年开通惠河后在大都城皇城东墙外河道东岸(今南河沿大街路东与东皇城根大街之间)建仓,皇庆二年(1313年)建屡丰等五仓,均为通惠河使用。
积水潭漕运码头,除停泊江南漕船外,还停泊商船和旅游船。大运河除了运粮外,还源源不断地把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器等物资输入大都,繁荣了大都市场,丰富了市民的生活。北方人,很爱吃糯米(北方人叫“江米”)做的炸糕、切糕、江米条、元宵等粘食品。但北方并不产糯米。从前这些糯米就是经大运河运来的。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东西交民巷,就是过去堆放糯米的地方,故原名叫“东西江米巷”。
从前,城市的富贵人家,穿着是苏杭绫罗绸缎。来自大运河下游的江苏、浙江两省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从南方往北就运载绸缎,被称作水上丝绸之路。运输建筑材料的船只也在积水潭码头停泊。今北海公园,金元年间称太宁宫广寒殿。琼岛奇石玲珑剔透,产于江南太湖,当年是调集民工,发运船舶越海渡江,日夜兼程而至。运抵京城的。元代皇宫的建筑材料,大多不产于大都。木材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金砖产于苏州、江宁、常州、镇江、松江,青砖产于临清,这些建筑材料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抵京城的。还有一种稀有的用动物——大象,也是通过大运河运抵京城的。元初,从东南亚运来的大象,就养在距万宁桥不远的象房。这些经过驯养的大象,平时供皇家的仪仗队用。皇上的乘舆要用大象驾驶。天儿热时,皇家象队还要到积水潭洗浴,十分壮观,人们集观为乐。元代进士、翰林院学士宋褧《过海子观浴象》诗云:
四蹄如柱鼻垂云,蹈碎春泥乱水纹。
鸂鶒鵁鶄好风景,一时惊散不成群。
元建大都积水潭码头,除为运河停泊江南漕船之外,它还是大都城内最重要市民游乐、休息及洗涤的场所。
元代积水潭十里烟波,风景如画,除停泊漕船外还有大量商船及旅游船,沿湖建有楼馆、公署,还有许多歌台酒馆和紧临湖区的私人园林。
《元史 地理志》云:“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即琼华岛)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似周之灵沼云”。
元代大都积水潭码头,还建有多座寺庙,其中包括天寿万宁寺、白马关帝庙、火德真君庙、崇国寺、广化寺、保安寺、佑圣寺、龙泉寺、天仙庵、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马祖庙。马祖庙,即妈祖庙,位于今龙头井,古称龙道村。世界上有2500座马祖庙,遍及海峡两岸,东南亚及全球各地,信众超过2亿人,覆盖面积广。在乾隆年间出版的《京城全图》上,就注有“妈祖庙”的位置。通常妈祖庙多建在福建、广东、港、澳、台地区,敬仰者殊多。在北方,妈祖庙则较罕见。此处因为古代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水面宽广。元世祖忽必烈听他的大臣说妈祖神专司海上救援,广济众生,保护海上江河南粮北运之漕运安全,遂下令建妈祖庙于大都城。如今虽殿宇无存,但庙宇山门前的一株古槐依然枝叶繁茂,盛势如春。
明代建设北京城把一部分大运河道圈进了皇城内,积水潭码头被迫停运。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率军攻取元大都。同年明改大都为北平,将故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了五里,在积水潭东出的下接坝河的河道南侧,另筑北平城北垣,并将朝北的两座门分别命名为德胜门和安定门。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四年(1406年)开始重新营建北京的宫殿城池。至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翌年,迁都北京。在以上重新营造北京城期间,将元大都南垣向南移了约二里,使元大都文明门外的一段通惠河被圈入北京城内。宣德七年(1432年),将皇城东城墙向东移建了一段距离,原在元大都皇城东墙外的一段通惠河便被圈入皇城内。
明代对元大都的改造和在其基础上营建的新北京城,导致积水潭码头的停运,大运河的终点只能到通州码头。空留如今的正义路、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东不压桥胡同,当年大运河的古河道,而不见碧波清流。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