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尧出生于1905年,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学生。“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一同流亡到北平,并于1933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积极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向张学良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组建东北学生军。张学良对此表示支持,除了在教官、给养、武器、弹药、马匹等方面给予帮助,还将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借给东北学生军使用。在张希尧的组织和领导下,东北学生军完全按照军队建制进行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射击、投弹、肉搏技术、爆破技术等。这些东北学生军大多数潜回东北,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1931年9月27日,在高崇民、阎宝航、车向忱等人倡议下,流亡北平的各界人士聚集在旧刑部街奉天会馆“哈尔飞”剧场(西单剧场旧址),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救国会),张希尧担任了“救国会”执委会委员。期间,由于“救国会”和东北学生军的工作繁重,导致张希尧肺病发作,不得不到香山慈幼院进行短期治疗。养病时,他还忧心时局变化,曾与大家含泪写下“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的誓言,决心用“铁和血”收复东北失地,表达了“勿忘沦陷家园”的心情。
1933年,张希尧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负责东北大学特别支部工作。他以“生意人”的身份为掩护,公开进行社会活动。而他在西城什刹海附近鸦儿胡同15号的家则成为了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站。
张希尧曾多次组织慰问团深入长城古北口前线、张北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并结识了冯玉祥、吉鸿昌等爱国将领。吉鸿昌1934年11月被捕后,东北抗日救国会积极组织营救。在经济营救无果的情况下,决定派徐靖远和张希尧赶赴天津,在押解途中营救吉鸿昌,后因军警把守严密,特务又给吉鸿昌化了装,导致计划未能实现。此后,又策划实施了“劫持法场”行动,但终因敌人伪造了行刑地点和日期,致使营救计划失败,吉鸿昌最终遇害。在吉鸿昌遇害不久,张希尧就被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罪名突遭逮捕。在狱中,张希尧忍受着电刑、跪铁丝网等酷刑的折磨,高声斥责国民党的投降路线和不抵抗政策。后来,阎宝航利用他在国民党新运总会的关系,一直找到中统局副局长徐恩曾,才将张希尧释放出狱。
在中共北方局的指示下,张希尧和宁匡烈等人从流亡的东北青年中挑选出100多人,在西山卧佛寺秘密举办“西山干部训练班”,培训潜回东北抗日的秘密工作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游击战术、爆破技术等。张希尧负责训练班的组织和日常生活安排。培训结束后,再由他将大部分学员派往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冀东一带的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3、4月间,中共北方局在北平建立了中共东北特委,由彭真同志直接领导,张希尧先任群运委员后接任书记工作。为了推动在东北军和东北流亡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经党组织决定由张希尧分批将中共地下党员和“民先”队员派遣到西安,再由孙达生将他们安排到东北军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王以哲军长的帮助下,自1936年2月起,共有三批计50多名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被派遣到东北军中开展工作。
1937年王以哲将军被害后,东北军内部矛盾愈发尖锐,为了巩固和推动东北民众的抗日运动,经朱理治建议,周恩来部署,刘澜波和张希尧具体执行,组建了由16个东北救亡团体组成的“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并确定了拥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营救张学良将军;声援东北抗日联军等三项任务。“东总”成立后不久,就爆发了“七七事变”,北平失守。张希尧在中共北方局指示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干部疏散到鲁西北、冀南、太行等地,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同时,根据东北特委将工作重点转向北平郊外,组织力量进行武装斗争的要求。他帮助赵同、高鹏、纪亭榭领导的国民抗日军补充了大量人员,使这支队伍始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起抗日旗帜,开展武装斗争。国民抗日军日后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开辟了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北平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张希尧在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已经成长为我党一名杰出的干部。然而,由于繁重的工作积劳成疾,不幸于1950年11月在沈阳逝世,终年45岁。他逝世后党和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