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儿胡同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留学路,是紧邻南中轴线七条胡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明代被称要儿胡同,清代逐渐演变为鹞儿胡同。鹞儿是啥?一查便知,鹞儿学名“雀鹰”,俗称“老鹞子”,体型略小于鹰,羽毛呈灰褐色,腹部为白色,清代多为旗人所驯养。 清末建立警察制度,外城巡警厅设在鹞儿胡同。其前身为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民国时期为市警察局侦缉总队队址。一时间,风云际会,很多传奇名字与鹞儿胡同扯上了关系。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京城飞天大盗“燕子李三”李景华。 据说,李景华作案很少失手,他前后被抓了好几次,都是因为他销赃与消费时不谨慎而被缉拿归案,即便如此每次他都能从监狱逃脱,每次作案后会留下一只纸剪的燕子。因为兄弟间排行为三,人送绰号“燕子李三”。民国初年,“燕子李三”就被捉后关押在鹞儿胡同5号侦缉总队院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鹞儿胡同被评为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走在鹞儿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砖瓦房,宽敞整洁的路面。而在改造前,这条胡同两旁的违建、杂物、乱停放的车辆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屋顶电线交织,部分房屋破损严重。 经过修缮,青砖灰瓦的外立面已清晰可见。修缮过程分门别类利用了“丝缝”“干摆”“淌白”等传统工艺,让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建筑外立面呈现出历史的样貌。比如明清官署一类的衙门口,采用“干摆”,看不出砖缝,好像直接把砖块码在一起,最为精细复杂。 此外,胡同东口的两处建筑也别具特色。其中一间屋顶使用的是“合瓦”工艺,把瓦片有弧形凹陷的一面向下扣着放,一片压一片;另一间则用的是“仰瓦灰梗”的方式,把瓦片的弧形凹陷冲上放,瓦片之间没有重叠。使用仰瓦灰梗的房屋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翻修过,但那时经济条件有限,仰瓦的方式比较省瓦。如今,这样的特点也予以保留了,在鹞儿胡同可以看到从明清到近现代各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帮助后人留住了老城的记忆。 天桥街道还把胡同里的平介会馆、浮山会馆旧址、民国时期市警察局侦缉总队办公地旧址,按照资料从内到外提升复建,尽最大努力展现老北京不同建筑的样貌。如今已经形成了以鹞儿胡同为中心,连接校尉营胡同、九湾胡同、留学路胡同、赵锥子胡同、储子营胡同、铺陈市胡同的“天桥探访路径”,市民和游客可以来这里畅游老北京建筑“活态博物馆”。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