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党中央最近 与老百姓最亲
——“红墙意识”走过二十年
发布时间:2019-06-27
中南海周边环绕着一道红墙,那鲜艳的一抹红成为人们心中圣洁的象征。面积50.7平方公里的西城,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离红墙最近的人,1999年,西长安街街道首次提出了“红墙意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红墙意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核心内涵,成为西城人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成为我区贯彻落实“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北京市、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西城神圣的责任,光荣的传统赋予了西城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代西城共产党人将始终怀揣朴素真挚的为民情怀,用“红墙意识”诠释“旗帜鲜明讲政治、扛起责任敢担当、追求卓越争首善”的政治本色,将“红墙意识”贯穿到推进区域科学治理、提升发展品质的全过程。
绝对忠诚
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
绝对忠诚是“红墙意识”的本质属性,就是要以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
长期以来,我区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从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大局出发,自觉从中央和市委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西城来看问题做工作,自觉从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西城来看问题做工作。
面对中央要求的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重大任务,我区结合实际坚决落实,探索出多种疏解工作模式,实现了“动批”等多家市场疏解圆满收官,扎实推进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统筹用好疏解腾退空间资源,积极开展“腾笼换鸟”,制定实施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围绕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这一重要论述,我区结合实际和受帮扶地区特点,实施“一县一策”方案,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小康等方面的帮扶工作中做到精准扶贫,进一步加大帮扶贫困地区攻坚力度,高质量完成好扶贫协作任务。去年,我区帮扶的喀喇沁旗已如期脱贫摘帽。今年,张北县、阜平县、鄂伦春旗、囊谦县等四地都将在我区帮扶下脱贫摘帽。
围绕中央关于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我区大力推进常办事项单一窗口受理、分区多点服务,继续做强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通过积极实施“服务卡、示范牌、晴雨表、光荣榜、亲清会”服务机制,发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十六条措施,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审批首间负责制等举措,进一步织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金融街新入驻金融机构600余家,注册资本8000多亿元,新入驻机构中一半以上为新兴金融业态,2/3以上为国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重要机构。
围绕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这一重要要求,在坚持“减会、压文、少说、多走、深谈、严管”基础上,我区聚焦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文山会海、材料过多、督查检查考核过重等方面问题,在加强统筹、规范程序、精简数量、创新方法等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充足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去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
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同时,我区还建立了“红墙意识”党性教育基地,通过“红墙在我心中”、“责任担当”、“绝对忠诚”、“首善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个部分的展陈,全面展示“红墙意识”的内涵、外延以及实践经验。同时,积极打造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习语精读”、“红莲”讲堂、红墙读书会等一批学习品牌,开展“三级党代表走基层”和“九进”宣讲进机关、企业、社区、学校活动,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责任担当
敢于动真碰硬“钉钉子”
在西城,有一支近十万人的志愿组织,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肩挂红袖标,他们讲政治,爱红墙,守社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西城大妈”。名为“西城大妈”,其实不全是大妈,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加入其中。“大妈”们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向社区和警方提供线索,是城市中群防群治的中坚力量。
不仅仅是“西城大妈”,穿街过巷的街巷长,答疑解惑的文明引导员,守护百姓平安的“红墙卫士”……身处新时代,如今,在这个离红墙最近的地方,以践行“红墙意识”为己任,正成为全区广大群众最直白、最朴素的精神自觉。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从“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到开展“进千门走万户”,再到推出街巷长制,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强化“红墙意识”作为锤炼党性的基本功、必修课,下基层、接地气,顺民意、解民忧,转作风、树形象,涌现出了“百姓的亲闺女”沈琦、男版“西城大妈”谭道亮、“小巷管家”潘瑞凤等一批优秀党员干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欢迎。
责任担当就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动真碰硬。
平房区物业服务缺位是全区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从2012年在新街口街道试点准物业管理,到2016年启动3年计划推进实现平房区物业化管理的全覆盖。七年来,西城平房区街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更新,跨入3.0版本时代:“院内+院外”全响应、“绿化+停车+治安+保洁+设备设施巡查维护”全覆盖服务……平房区搭上智慧社区的快车,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5月,我区推出了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改进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系列文件,今后将通过党建引领物业常态化,形成“物业服务合同型”商品房、保障房住宅小区治理模式;“多方联动共治型”房改房住宅小区治理模式;“政府托底居民自治型”失管老旧小区治理模式,切实解决物业管理这一社区治理难题。
教育作为西城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品牌代表,已经成为西城的一张亮丽名片、“金字招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一直是全区努力的方向。从2014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2015年又进行了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公平、均衡、质量”,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突破。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有38所中小学整合到优质学校,每年新增优质学位近5000个,使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全区教育集团增加到19个,进一步拓展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途径。
下一步,我区将通过每个学区至少打造1所新优质校、教师“五年一训”和学区内走教、实施“百年树人工程”和“一校一院士”等举措,着力破解学位供需不均衡、学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校际发展不均衡难题,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医疗改革方面,我区已构建了15分钟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居民健康状况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区已成功创建卫生应急、慢病防控、艾滋病防治、中医治未病、餐饮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等7个国家级示范区,及国家健康促进区、国家健康城区。
下一步,我区将以新机构的组建为契机,紧密围绕市、区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健康西城品质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居民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谱写西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担当也是文化自信的政治底气。
西城是北京老城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超前谋划,投资超百亿元,启动了新中国规模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从直管公房入手,启动52个文物腾退项目。文物腾退工作组织有力、推进迅速、成果突出。截至目前,52处文物腾退项目已全部启动,其中,京报馆(邵飘萍故居)、绍兴会馆等28处已全部完成腾退。
随着“十三五”文物腾退工作进入尾声,我区的工作战略重点已进一步转移到推进文物修缮利用上来。不久前,我区发布了《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功能,要求任何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
首善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初心不忘
“首善标准”是“红墙意识”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思想状态、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永争一流的工作作风。西城人认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应该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而背街小巷最能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城市的“里子”治理好。为此,我区于2017年4月出台《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决心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区1400余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任务。
在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过程中,我区创新“一套新标准”,构建治理新机制。在“十无一创建”的基础上,优化提出“十有十无一创建”新标准,首创了在背街小巷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把街巷长、社区共建理事会、志愿者团队、物业公司等有机组织起来,从而使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真正从城市管理变为城市治理。
创新“一根绣花针”,穿起多条共治线。在全区各街道实施三层治理模式,第一层是街道运用疏解整治促提升指挥部平台,或建立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指挥部,整体推进整治提升工作。第二层是由专项工作部门和片区整治部门组成片区工作组,提高整治行动的推进效率。第三层是以街巷长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以理事会为组织形式,将居民自治组织、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编织成治理网络,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共治的格局。
创新“一把公平尺”,推动执法真落地。在整治原则上,秉持“一把尺子量公道”,以规划作为衡量标尺,规划内的保留,违反规划的坚决拆除。工作方法上,通过告知、入户、发信、调查、约谈等工作,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在群众认同上,各街道党员干部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带头拆,动员居民自己拆,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2018年12月13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8)》披露,我区创新“三个一”做法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居民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在开展街巷胡同整治提升工作的同时,我区以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为目标,率先在全市开始了对街区整理的探索,相继出台《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及《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等文件,把细致的管理深入到城市肌理中,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使老城通过街区整理得到复兴。
连续五届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连续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在全市率先探索“一牌一码一会一书”的商户自治模式、在全市先行试点平房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一直以来,西城人始终坚持高标准与严要求的统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通过精致规划、精心设计、精细管理、精准服务,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好。
“红墙意识”的根本就在于“人民”二字。以首善标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正是西城广大党员干部秉承“红墙意识”的生动诠释。
构建全响应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推行“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建立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工作机制,启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实施“接诉即办”,打造“社区通”平台……一直以来,西城人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向导,通过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解决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让群众生活得更便利、更舒心、更幸福。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5月,我区又为辖区居民送出了“百姓服务包”。“百姓服务包”整合了政府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对接百姓需求,把政府的惠民政策、“组团式”服务送到居民身边,让居民遇到问题知道怎么办,在哪办,找谁办。“百姓服务包”在展览路街道和广内街道的“社区通”平台上落地以来,不仅成为居民离不开的“生活宝典”,更让居民在线下触手可得社区服务。如今,在40个社区、266个居民小区,已实名上线居民数万人,居民户覆盖率达总户数的57.5%,常住户数的76.7%。“上班族”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50岁以下群体上线占比达59%,共建共治共享的网上家园日益形成。
“红墙意识”不仅是历史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城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城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践行“红墙意识”,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谱写西城发展新篇章。(记者 费秋林)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