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进群领优惠” 当心掉“大坑”

如今,不少商家为了刺激消费,以优惠、特价、团购等名义建起一些微信群,在群里通过抽奖、发红包、接龙等方式给自己的实体店铺拉人气。12月12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虽然不少商家通过拉群维护顾客的方式使生意有所起色,也让顾客得到了实惠,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不良商家在群里玩“猫腻”,坑了不少消费者。

  五折优惠券 优惠了两元

  唐女士平时比较喜欢吃火锅,在一次消费后,被火锅店老顾客送优惠为名拉进一个微信群。“说是群里对老顾客有很多优惠,生意好就发红包,平时还能参加抽奖,抽打折券。因为我隔三差五就会约朋友去火锅店,如果能打折对我来说还是不小的优惠。”唐女士说。

  不久前,微信群里店主发了一个红包,并注明,抽到红包金额尾数为6可以得到一张五折券。“还有数字9送一箱啤酒什么的,好几个奖项,我比较关注打折券,之前抽过几次,没有抽到打折券,这次我还说自己运气不错,竟然抽到一个五折券。”唐女士说。

  当天晚上,唐女士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后,就一起去这家店吃火锅。“当时吃了82元,结账时我拿出五折券,以为给41元就可以了。没想到老板说,只有部分菜品打五折,其他是原价,最后打下折来,优惠了2元,实付80元,真有种上当的感觉。就是平时没有五折券,在哪家店吃饭让老板抹个零头都没什么问题吧。”唐女士说。

  对此,火锅店负责人则表示,抽奖时已经标明了五折券只有菜品打五折,其他不打折,是唐女士自己没有仔细看。而唐女士仔细翻看群聊天记录后才发现,店主只是在抽奖后隔了一段时间才发了注意事项,其中五折券后标注有仅限菜品。

  “抽奖的时候并没有说明,抽奖后挺长时间才发,都中奖了,以为剩下的内容和自己没关系了,哪还会注意啊。感觉这店家有点坑人的意思,看中奖的人多,怕赔本,就附加霸王条款。”唐女士说。

  大家拼手气 手气藏“猫腻”

  而唐女士并不是第一个遭遇微信群抽奖“坑”的消费者,不久前就有消费者反映,有一家以奶茶饮品为主的小店,每周都玩拼手气的游戏。店主发个小红包,数额最大为手气最好的消费者,可以获得一张奶茶券。但当消费者拿着奶茶券去店里领取奶茶时才知道,这免费的奶茶也是有门槛的,消费够30元才行,其实当初他抽到的不过是一张满30送奶茶的优惠券。碍于面子,他只得又点了一些食物,凑够30元把那张优惠券花掉。

  由于金额小、投诉理由也不充分,遭遇优惠缩水的消费者,往往是哑巴吃黄连,因为店主并没有明确说无条件免费送一杯奶茶,只不过是消费者没有仔细问,或者没有仔细看。虽然心里清楚被“套路”了,但也只能就此作罢。

  类似这种群消费的“坑”只不过是优惠缩水,更有一些群则打着送优惠送福利的幌子给消费者设下一个个“陷阱”。市民张某在被邀请进一个微信群后,一进群就见人发红包,抢到一个百元大红包后,群里很多人都在@自己继续发。群主这才出来介绍规则是手气最佳要继续发红包进行接龙,于是他按照规矩发了一个200元的红包。而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了,为了抢回发出去的红包,他几个小时后就付出了2000多元的代价。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利用微信群搞营销的方式,打着拼手气的旗号,其实只是新进群的人在拼手气,大多数都是被人操控的微信号。有的人一个手机能同时操纵几个微信号,在一个群里的那些抢红包的群友,说不准背后只有两三个人,被坑的往往也只是新进群的少数人。

  有关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随意加入一些优惠群、特价群以及红包群,以防个别商家利用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设下消费陷阱,引消费者入坑。尽量到知名团购网或第三方电商平台消费,在出现消费纠纷时,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解决问题。在实体店消费要注意保存发票、付款信息等凭证,出现纠纷时可以作为凭证进行投诉举报。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