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盯上了学生,从涉世未深的他们身上“套”走大笔金钱。不久前,初中生徐飞(化名)在家里像往常一样打着游戏,在游戏中添加了一个昵称为“在线客服”的陌生好友,添加后该好友随即发来消息:“你好,请问要不要领取免费游戏皮肤?”徐飞一看是免费的,想也没有多想,就回复“要的”。于是在“在线客服”的引导下,徐飞用QQ加了另一个昵称为“小洁”的QQ好友,“小洁”要求徐飞将微信号和微信密码告诉他,才可以领到免费的游戏皮肤,还没有微信的徐飞发送了家长的微信后,被诈骗犯罪分子“掏空”了微信钱包。无独有偶,3月初,高中生林佳(化名)在上完网课后,一边休息一边用短视频软件刷着短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林佳在短视频软件上添加了一名好友,该“好友”称短视频软件正在免费送手机,还是学生的林佳信以为真,通过QQ添加“客服”,并在“客服”的引导下,林佳填写了个人信息,并缴纳所谓的碎屏险、登记费等费用。在转账的时候,林佳也有过疑虑,但是客服以“事后会返回缴纳金额”的话术消除了林佳的顾虑,于是通过家长的手机,扫码支付现金1万余元,事后被所谓的客服拉黑。除了以上的案例,在疫情期间,各地学校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诈骗犯罪分子于是利用这一点,冒充老师,以“网上授课收费”“提前收取线上补习费”为由进行诈骗,或通过短信盗取个人信息。为此民警提醒,学生或家长如收到缴费或提供个人信息的通知,要主动去官方验证通知的真实性。缴费前要和学校、老师通过电话联系等方式进一步确认,不向陌生人账户打款。据警方介绍,疫情期间,诈骗方式换汤不换药,请广大家长和学生务必增强防范意识,任何涉及钱财的消息都有可能是诈骗。笔者给大家整理了“三个一”防范措施,一起来看看吧。——一律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网络好友、手机微信、短信,不管犯罪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一律不听不信,要及时挂断电话,不给犯罪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一律不透露。无论什么情况,不轻易泄露个人及家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一律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使用常识,对于陌生人要求提供验证码、扫描二维码等情况,一定要做到绝不提供,绝不转账,确保卡内资金安全。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