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蓝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街街道一座“综合性大厦”,业态较为多元,如何处理好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在街道的指导下,大厦以智慧化评价激励+宣传指导,促进内化于心,以三层分拣+硬件提升,保障外化于行,用“内外兼修”的垃圾分类模式,持续推动大厦垃圾分类提质增能。
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内,每一袋垃圾出楼都要经过“三个关口”。在大厦办公区域,大厦物业加强对承租单位的宣传、指导,督促在单位内部布置分类垃圾桶,督促办公人员做到源头分类。每一层都设有分类垃圾桶,楼层保洁员随时巡视,发现分类不到位的及时进行二次分拣,并及时更换已装满垃圾袋。保洁员每天定时将垃圾袋送到大厦内部的垃圾处理中心,中心人员进行识别与评价、重量信息录入、二次分拣、台账记录以及消毒等工作,随后,严格按照分类标准进行装运。
“现在大楼内的垃圾经过办公人员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垃圾处理中心人员再次检查,三个关口确保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物业孙经理介绍,垃圾分类从承租单位到楼层保洁再到大厦内第三方垃圾处理中心,层层把关,让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楼内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走进大厦就能看到,入口大堂以及各楼层都摆放着垃圾分类的指引,通过漫画、图片、文字详解垃圾分类的做法,一看便知。为了在大厦内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大厦物业不仅对楼内客户开展专题培训、互动宣传以及签订承诺书,还在各个楼层派专人在垃圾桶旁边、茶水间以及公共区域进行垃圾分类指导。
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大厦物业还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分为“评价管理”“楼层统计”“类型统计”等数据模块,监管垃圾的产生、清运、打包等流程。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垃圾袋上都贴有二维码,通过二维码可以追溯到是哪一楼层产生的垃圾。通过溯源,既方便管理,也有利于评价与激励。
“我们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优良中差’四级评价,通过在数据平台分析数据趋势,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进行重点关注并上门提醒、宣传指导,而分类情况优良的,我们将通过发放有机花肥等方式进行激励。”孙经理介绍,在严密的宣传、评价、奖惩下,大厦内形成了人人参与、乐于参与的氛围。
除了营造良好氛围,践行三层分类,英蓝国际金融中心还在楼内设置了专门的垃圾处理空间。垃圾处理中心设置了空调等设备,保证室内温度不超过16℃,减少异味的产生。同时,实行垃圾处理中心环境定时消杀,垃圾随时消杀,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不滞留、不存储。
施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英蓝国际金融达到了“厨余垃圾净量百分百”标准,垃圾减量同比减少36.9%,还获评“2021年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商务楼宇”荣誉称号。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