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金融科技 助力消费复苏 专家支招“金融促消费扩内需”
本网讯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金融服务对推动消费业态恢复正常营业、降低消费业态经营成本、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至关重要。日前,在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中国经济信息社、《金融街观察》内刊主办的“金融促消费扩内需”研讨会上,参会嘉宾建议消费金融应该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助力消费复苏和畅通国内大循环。
近几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但在疫情冲击下,消费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研究总监朱太辉表示,促进消费不仅是应对新冠疫情短期影响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思路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化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贷后管理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积极转型,进而在推动消费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发挥更大作用。”朱太辉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用好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宽消费金融服务场景;二是释放数据作用,让消费金融服务更好匹配消费人群需求;三是用好金融科技,全面提升消费信贷供应链能力。
中国人寿集团战略规划部、金融研究院资深专家卫新江介绍,保险从三个方面有利于促进消费。一是“稳住消费”,保险预防远期风险,降低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稳住当前消费;二是“拉动消费”,主要是通过保单质押贷款和保单信用贷款,抵消保险消费可能带来的消费挤出效应;三是“创造消费”,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养老、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创造出诸如慢病管理、社区养老等新型消费型态,有望成为老龄化社会新的消费增长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分析,当前高端奢侈品、免税商品等新增消费增速较快,新技术驱动的新产品、农村消费升级等为消费金融带来巨大机会。但也面临国内居民杠杆率较高、消费金融行业增长存在天花板等挑战。建议加快出台《非存款放贷组织条例》,规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经营行为。
北银消费金融董事长么毅介绍,数字化、线上化消费场景拓展了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的客群以年轻人为主,借贷消费的普及程度和十年前相比大幅度提高,小额、分散等特点明显。么毅表示,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的关键问题,实质是高效评估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虽然面临资金、税收等难题,但是我们对消费金融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么毅说,在监管不断规范行业的背景下,消费金融也是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主任莫秀根表示,我国不同区域,包括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比较普遍,金融促进消费,要让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充分竞争,形成一个生态,服务好不同层次客群的信贷需求。
民生银行金融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表示,更多的互联网巨头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优势,更高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授信能力,科技为金融赋能有利于更好识别、管控好信用风险。建议加快打造数字化金融、数字化资本市场,提高金融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 (北京金融街服务局)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