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财政报告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经法定程序由国家权力机关审查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法》第四条规定,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2.预算调整:《预算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3.一般公共预算:《预算法》第六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4.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法》第九条规定,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法》第十条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6.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增值税分享比例调整后,为保障各地区财力不受较大影响,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2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市与区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16〕19号),以2014年财力为基数,对因收入比例调整造成的减收给予财力补助。
7.一般性转移支付:上级政府为达到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对存在财力缺口的地区给予的补助。该项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可自主安排使用。《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财力补助;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
8.专项转移支付:上级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给予下级政府,并由下级政府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该项转移支付要求下级政府专款专用,一般而言下级政府还需提供配套资金。
9.调入资金:政府财政为平衡预算收支,而从其他类型预算资金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
《预算法》第十条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我区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及结余按照30%比例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10.调出资金:政府财政为平衡预算收支,在不同类型预算资金之间的调出支出。
2025年,我区需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专项上解形式偿还到期抗疫特别国债本金。因我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不能覆盖当年需偿还本金,计划将部分一般公共预算资金调出至政府性基金预算,用于偿还本金。
11.上解支出:本级政府财政按照财政体制规定或专项需要上交给上级政府财政的款项。
1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财政通过超收收入和支出预算结余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下年度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或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
13.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含经省级政府批准自办债券发行的计划单列市政府)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14.再融资债券:地方政府为了偿还之前发行的已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所产生的债务而发行的新债券。
15.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16.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创新手段,也是从根本上提高部门责任意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17.政府购买服务: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将属于自身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按照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交由符合条件的服务供应商承担,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向其支付费用的行为。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契约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具有多元参与、权责清晰、结果导向、灵活高效等特点。
18.财政投资评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等,通过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和预、决算审核方法,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专业技术性的审核与评价,对财政投资效果和财政配置质量的审核与评价。
19.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0.零基预算:指年度预算编制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开支标准,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结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多方面,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式。
21.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以统一预算管理规则为核心,将统一的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提高项目储备、预算编审、预算调整和调剂、资金支付、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工作的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保证各级预算管理规范高效。
22.十分钟养老服务圈:指老年人从家到养老服务设施步行只需10分钟左右,所有的养老服务在10分钟的步行范围内都能触手可及。
23.长安计划:西城区全面提升安全维护能力和水平三年行动计划,涉及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基层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内容。
24.西融计划:西城区发布的《西城区吸引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涵盖资金奖励、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政治引领4大类16条政策措施,旨在面向全球招揽各领域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