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31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经第5次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区文化委关于《西城区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31日
西城区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西城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挖掘、梳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博物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多年来,区政府一直重视历史文化研究与博物馆建设,但仍存在着博物馆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西城区博物馆(展览馆)建设发展水平,现提出三年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西城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为给养,深入推进区、街、居、家(单位)多元博物馆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区、街两级博物馆,着力推动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及重要人物展馆建设,积极支持多元主体开办各类小微博物馆(展览馆),深化研究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品,增强文化活力,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各类博物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统筹和方向引领。把区、街两级博物馆和重要代表性文化、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展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博物馆(展览馆)建设,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展览馆)加快发展,鼓励社会赞助及捐赠;培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构建全民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管理创新,激发活力。深化研究博物馆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观众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博物馆社会化发展。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断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三)以人为本,打造精品。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理念,创新博物馆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鼓励文博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增强互动体验功能,提高智慧化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展览和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感召力和文化传播力。
三、总体目标
争取用三年时间,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西城博物馆体系。至“十三五”末,使依托于博物馆(展览馆)的西城历史文化传承体系更为完善,文化展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亲民,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加彰显,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获得更多更好的满足。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博物馆布局,完善公共文化共享体系。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数量,优化博物馆结构,借助驻区中央、市属博物馆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构建1+15+N的西城区历史文化博物馆体系。支持利用文物腾退空间开设主题展馆,传播优秀历史文化。
1.建设1处西城区公共博物馆,该馆为收藏保护西城可移动文物,研究并综合展示西城历史文化的综合型展馆。同时为社会各界各类藏品提供收藏、展示、交流空间。
2.建设15处街道博物馆(展览馆)。以挖掘每个街区历史文化、讲述身边故事为基本立意,每一个街道建立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或展陈室,使之成为记住乡愁、凝聚乡情的文化空间。
3.建设一批体现西城代表性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专题博物馆(展览馆)。增强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实施宣南文化博物馆、郭守敬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结合实施“十三五”文物腾退计划,积极利用文物腾退空间建设展示金融文化、戊戌维新运动、民族英雄林则徐历史功绩的专题展馆,进一步推进粤东新馆、福州新馆、沈家本故居、浏阳会馆、京报馆等文物单位开辟为博物馆(展览馆)。
4.调动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利用历史建筑开设社区博物馆、各类小微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或家庭艺术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各类小微展馆活起来,走进当代、走近百姓生活。
(二)深化博物馆内容研究,打造文化精品。突出主题性、区域性、时代性,加强对西城历史文化的研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理念,针对观众需求组织产品生产,打造精品展览和品牌活动。
1.结合西城地处“古都西翼”的区位特点和文化特色,重点深化对京师文化、宣南文化、“老北京”文化和京剧文化的研究。鼓励辖区15个街道开展街区区域文化研究,加强博物馆内容建设。
2.组建博物馆专家委员会,提高全区博物馆建设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区级层面的博物馆展陈项目立项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鼓励展陈内容与形式创新,增强互动体验,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展的政府资助力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3.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文博单位依托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4.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以增强青少年博物馆意识的培养。教育部门要将博物馆教学课程列入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博物馆要针对青少年学习及兴趣特点设计展陈内容和主题活动,完善配套服务。
5.针对旅游市场的消费特点,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融入文化旅游线路。利用文化、旅游官方宣传平台宣传西城文博旅游资源。加强与旅游预订网站合作,实现西城区文博旅游产品向客源市场的精准推送。
(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属地中央、市级博物馆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整合各级各类博物馆资源,做好资源统筹和区域服务,推动馆际交流,通过总分馆制、博物馆联盟、对口帮扶等方式,搭建西城区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
1.探索建立博物馆总分馆制。总馆对分馆的管理重在业务指导和资源统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尝试建立首都博物馆与辖区部分博物馆的总分馆办馆模式。构建宣南文化博物馆与南区各街道博物馆的总分馆运行模式。
2.推动辖区内博物馆建立博物馆联盟,开展对口帮扶,在博物馆运营管理、精品展览供给输送、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促进各博物馆的交流协作、共同发展。
3.通过门票惠民、博物馆联票、定制展览和活动、流动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盘活博物馆资源,促进资源整合联动,在为公众提供丰富文化产品的同时,支持各级、各类博物馆发展。
4.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手段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在博物馆运营、信息传达、业务交流、文化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四)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博物馆社会化发展。深化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建设,推进博物馆社会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1.开展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开展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进一步明确组织形式、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和绩效考核等内容,选择一至两个博物馆先行试点,为西城区博物馆发展注入新动力。
2.探索引入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博物馆的管理服务,采取委托管理或连锁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博物馆日常管理运行,提升博物馆的服务绩效。鼓励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博物馆的管理服务。
3.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一步明确参与范围、参与方法、参与程序,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研发、生产、经营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4.鼓励和发动街道、居委会开展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开展本区域历史文化收集、研究,举办社区文化展览、交流活动,支持社区文化收藏者、非遗传承人开设小微博物馆(展览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志愿者服务,讲述身边故事。通过社区的文化发动,增进文化共享,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五)完善服务标准,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以人为本,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完善博物馆各项服务。以服务的标准化和智慧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文博场所的环境品质和服务质量,建设更加宜学宜游的文化休闲场所。
1.推进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建设。以人性化服务为导向全面提升文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观展便民服务设施配置水平,营造和谐、优美、便利、舒适的参观环境。
2.提升文博单位智慧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博场所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配置文博信息互动终端,文化解读二维码,电子讲解等导览系统。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宣传营销工作。进一步开辟网站、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营销渠道,丰富智能导游、在线预订等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全区博物馆建设是实施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大工程,要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落实责任,明确时间表,加快推进落实。区文化委要加强工作统筹和业务指导,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同,形成合力,区政府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二)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将相关项目列入政府年度投资工作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配合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开设小微博物馆(展览馆)的相关标准和奖励支持办法。
(三)加强人才保障。区文化委要加强对全区博物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建博物馆建设专业团队,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不断提高全区博物馆业务水平。
(四)完善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以观众为先的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将目标观众覆盖率,到馆率、公众满意度等作为服务效能的核心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外部评估力度。通过绩效管理,促进西城博物馆建设由“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
附件:西政办发〔2017〕5号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文化委关于西城区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pdf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