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国际遗嘱中心助力居民规范“身后事”

国际遗嘱中心助力居民规范“身后事”


发布时间:2021-08-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更严肃的态度对自己的身后财产进行分配和规划。他们走进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或者第三方遗嘱服务机构,在专业机构的见证下订立遗嘱,希望以此确保自己的遗嘱合法、有效,能按自己的意愿顺利执行,减少继承纠纷的发生。

今年7月,北京市精诚公证处国际遗嘱中心刚刚度过了自己“一周岁”的生日。该中心负责人王觉敏深切感受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提升,对遗嘱公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对于订立遗嘱,人们的态度越来越进步和开放了。尤其是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的这一群体,他们正在经历财富‘承上启下’的过程:作为子女,他们要面临父母遗产的分配问题;作为父母,他们要开始考虑自己的财富传承。”王觉敏说,遗嘱作为一种财富流转、安排家庭事务的方式,逐渐普及的同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遗嘱和死亡、疾病、年龄早就没有必然联系了,更谈不上忌讳,人人都有立遗嘱的必要,因为人人都有按照内心真意决定自己财产分配的权利。”

王觉敏曾经问过一位30多岁正值壮年、身体非常健康的当事人为什么这么早就考虑订立遗嘱,当事人对她说,“立遗嘱和买保险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图个心安踏实。没什么可忌讳的,买重大疾病险你忌讳吗?立遗嘱也一样啊。”这个回答让王觉敏十分欣慰,她相信在未来,订立遗嘱会成为家庭财富传承的刚性需求。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用更严肃的态度对自己的身后财产进行分配和规划。他们走进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或者第三方遗嘱服务机构,在专业机构的见证下订立遗嘱,希望以此确保自己的遗嘱合法、有效,能按自己的意愿顺利执行,减少继承纠纷的发生。


一、成立专业团队,解决遗嘱公证难问题

公证处作为传统的遗嘱办理机构,其办理的公证遗嘱因充足的证据效力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但由于遗嘱公证相对其他财产类公证更为复杂,专业要求高,涉诉涉访风险大,而公证人员数量少也导致遗嘱公证普遍存在受理难、预约时间久、办理慢的问题。

在王觉敏看来,遗嘱公证事项的当事人相对来说是比较特殊的群体,特殊之处在于绝大部分当事人年龄较大、理解能力偏弱、咨询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公证人员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另外,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预约办理。王觉敏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公证处决定成立专门的遗嘱中心。

2020年7月1日,北京市精诚公证处国际遗嘱中心宣布成立,针对遗嘱公证存在的技术难度高、内容复杂的特点,组织成立专人、专团队、专窗口、专时段办理遗嘱公证。

之所以叫“国际遗嘱中心”,王觉敏介绍说,主要是基于北京拥有众多涉外机构、国际组织及国际商业机构等,常住外籍居民规模庞大,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涉外遗嘱法律服务需求。国际遗嘱中心还具备人才优势,可向在中国境外拥有资产的中国籍公民或在中国境内拥有资产的外籍人士提供中、英、日、德、法等多国语言法律服务。

目前,国际遗嘱中心的业务范围涉及财产处分、人身监护、重病医疗、家风传承、保管事务、法律确认、遗嘱执行、遗产管理等多重领域,可以为当事人量身提供适合其自身的个性一体化涉遗嘱类法律服务。

“我们希望能够根本解决以前遗嘱公证积压、办理慢、排期长的问题。”王觉敏说。


二、优化遗嘱公证流程,提高当事人满意度

王觉敏说,在成立国际遗嘱中心之前,群众前来公证处咨询遗嘱事宜都是在家事中心进行。由于家事中心还要负责其他各类公益咨询及业务的现场即时办理,因此,办理遗嘱公证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国际遗嘱中心成立后,建立了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订立遗嘱的流程更加简便快捷。当事人可以通过现场、电话、线上多种方式进行咨询、预约并提交材料,符合办理条件后一周内即可办理。在咨询中,遗嘱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会为当事人制定个性化遗嘱订立方案,同时还会对后续遗嘱检认、遗嘱继承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出专业化建议,为遗嘱顺利执行保驾护航。

国际遗嘱中心的“一体化”服务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前期,国际遗嘱中心遗嘱法律服务团队可以通过了解当事人的家庭背景、个性需求,帮助其根据意愿完成遗嘱、意定监护协议等相关法律文件的起草;在中期,国际遗嘱中心可以提供法律确认服务,具体包含遗嘱检认(对遗嘱进行审查后,确认遗嘱的效力)、对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身份确认、对监护人身份确认(对遗嘱指定监护人或意定监护协议确定的监护人,确认其监护人身份)等;后期阶段,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如指定公证处为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则由公证处承担按照遗嘱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分配遗产等民法典规定的遗产管理人职责。

遗嘱可以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王觉敏介绍说,立遗嘱人可立遗嘱指定继承或遗赠,也可以通过遗嘱设立信托、设立居住权,以及通过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等;除单方订立遗嘱外,还可通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财产约定、赠与合同等方式完成财产规划和安排。在人身监护方面,包括遗嘱指定监护、协议监护、意定监护、委托监护。重病医疗层面,立遗嘱人可以通过签署生前预嘱,即预嘱指示性文件,决定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前采取何种医疗护理措施或是否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此外,立遗嘱人还可通过遗愿形式对后人表达嘱托及温暖留言,传递家风夙愿,延续家庭精神。国际遗嘱中心提供保管服务,立遗嘱人可以将自书、代书、公证遗嘱保管于公证处,日后由相关人员取回,解决遗嘱生效前的存放问题。同时也可选择将资金或其他财产保管于公证处,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相关人员。

专业的法律服务、优质的办理体验,使得很多当事人自己办理完业务,还会介绍亲戚、朋友也来办理。一传十、十传百,短短1年时间,国际遗嘱中心就从名不见经传,到目前成为北京市精诚公证处的特色部门,提起遗嘱公证就能被大家想起。

王觉敏表示,取得这样的成效,离不开广大群众的自发宣传、倾力支持,更是国际遗嘱中心工作人员勤恳奋斗的结果。“国际遗嘱中心与党的生日是同一天,既是北京市精诚公证处党建带队建,响应‘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号召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党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牢记使命勇担当、敢作为的自我要求,更是公证人把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生动的法治实践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抱负情怀。”


三、把“为民服务”摆在首位,将民法典落到实处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对涉遗嘱类法律关系及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王觉敏告诉记者,其实在民法典实施前,国际遗嘱中心就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工作。

民法典通过后,国际遗嘱中心便针对民法典各项涉遗嘱类新规进行学习与分析,并研究相应的业务办理流程。通过学术论坛、专题科研报告、内部学习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充实理论研究。譬如对于民法典新添加的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指定遗嘱执行人等内容,国际遗嘱中心都有了完善的办理流程,也积累了充足的办理经验。对于遗产管理服务,国际遗嘱中心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程序,并在实践的考验中不断更新、完善。

最近,国际遗嘱中心就为一位当事人办理了涉“居住权”的遗嘱订立业务。某女士和爱人离婚后双方都未再婚,由于二人婚后共同财产只有一套房,现在价值几百万元,离婚时房子约定给了某女士,但某女士无法支付房子一半的对价给前夫,前夫也并不强人所难,没有要这笔钱。两人现在一起住在这套房子内,一人一间屋。了解到民法典增设了关于“居住权”的内容后,某女士来到公证处办理遗嘱业务,订立遗嘱将房子留给独生女的同时,通过遗嘱为前夫设立居住权,保证前夫能在这套房子内居住到其去世。

王觉敏说,为了更加深入宣传民法典,在咨询阶段,国际遗嘱中心会综合当事人的家庭背景、个性需求和内心真意,以法律视角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免费“家事体检”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案件涉及的或者当事人有疑问、感兴趣的民法典新规,工作人员都会耐心提供讲解,遗嘱咨询室常备一本民法典,以供普法讲解时随时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国际遗嘱中心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深受当事人的好评。因来设立遗嘱的当事人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因此,国际遗嘱中心也为此做足配套服务:为了方便老年人,特意选择了一楼的优势位置,老人不用上下爬楼梯,进门即是接待咨询中心;室内还设置有急救箱,里面有风油精、云南白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品,桌面上有老花镜、体温计、消毒液,还有轮椅和拐杖,行动不便的老人有需要的话,工作人员会推轮椅来接

国际遗嘱中心工作人员师语凡说,老年人的听力、视力相对欠佳,理解能力也较年轻人弱一些,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更加耐心和细心。“通过与每位老人的沟通,能看到一个个小家庭数十年的缩影,体会他们内心深处的忧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决定的价值,这是见识人生百态的过程。我们对老人的帮助并非单向,也是工作经验的积累。”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