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来听社区矫正的动人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16
近日,西城区某街道司法所收到了一封来自解矫对象张霞(化名)的感谢信,信中写道:“在这一年的矫正期,我感触颇深,很多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一年后的现在,怀着感恩的心,我回归了社会,我要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张霞是因收买被拐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于2020年7月到该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
张霞收买孩子时,她自认为花了钱便能安心,谁知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制裁。
“来到这接受矫正的前两个月,我非常不愿意与人交流,因为犯罪,心里无法承受,时常会钻牛角尖,做任何事情都有抗拒、回避心理。街道司法所的赵所长、矫正民警代警官、司法所助理员裴警官像聊家常一样不厌其烦地一点一点开导我,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慢慢地我愿意敞开心扉,与大家进行交流,说一些自己的心里话。”
“矫正期间我每天需要进行电话报到,有一次,我实在控制不住想孩子的情绪,情绪低落地拨通了代警官的电话,细心的她似乎听出来了我的难过,便来到我家。她耐心询问并且让我把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讲给她听,听后,同为母亲的她说愿意同我一起尝试走正规的法律途径看看能否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就这样她与我一起咨询律师,来派出所开具证明,办理各项手续,前后用了大半年时间,虽然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是她的行动真的让我很感动。”
“代警官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记得在我刚回到社区进行矫正的时候,有很多人在背后对我做出不当的评价,我听后非常难过,情绪非常低落,有一次半夜我拨通了代警官的电话,非常重口气地埋怨了她,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倾听我的“吐槽”并在第一时间帮我消除了不良的影响。这些点滴的小事都让我很感动。”张霞说。
“街道司法所根据我的心理特点,邀请我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矫正时,我与爱人一起购买材料,为流浪猫搭建了一个避风港湾;以志愿者的身份到顺义儿童村看望特殊儿童,为他们讲故事。这些都让我更加自信和开朗。”
为了帮助张霞和其他有需要的人,该司法所在疫情期间采用线上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有关儿童赡养相关的法律授课。另一方面,代警官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出发,讲述了其他解矫人的故事。司法所组织“建党百年知识竞赛”、参观故居等活动,邀请张霞也参与其中,代警官说这些活动都能帮助矫正对象从内心狭小的圈子中走出来,让他们重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据小编了解,该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的家庭环境、心理特点等情况,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帮扶矫正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1、因人施矫,个性化矫正
科学施矫,借助多方联动的合力,开展心理疏导、帮困解难等人性化监管,确保个性化矫正方案落到实处。
2、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阴影
建立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帮扶体系,从心理、从生活、从社区矫正对象的需要出发,处处跟进,全面推进,并抓住社区矫正对象的核心需求,有方向、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解决。
3、行为引导,强化社会责任
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方案和日常行为表现,结合其个人特长,适时组织各项公益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引导,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