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全国义务植树科普) 关于义务植树


                                             关于义务植树



发布时间:2020-04-03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义务植树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公民履行法定植树义务的人数平均不到50%,个别情况较好的地区也没有超过80%。我市虽然多数单位每年都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但实际参加义务植树的市民却很少。

究其原因,既有公民义务植树意识不强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得许多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义务植树是法定的义务,而把参加义务植树当作可有可无的形式。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植树造林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这项绿色民生工程,你我都是法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
1985年3月18日,在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
幕会上,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规定全市人民“义务植树日”的建议。

由于北京市地处北方,气候偏寒,为了适时植树,提高成活率,便于更多的市民参加植树、种草、种花,并通过这项活动发扬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风尚,规定每年四月的第一个休息日为全市的“义务植树日”。

             履行义务植树公民的年龄范围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

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各单位要将人数据实统计上报当地绿化委员会,作为分配具体任务的依据。

                中国植树节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全国人大作出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义务性、公益性,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成就最突出的一项群众性运动。

               徽标

为了加深人们对我国植树节的认识,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开展下去,更有利地吸引全国人民、推动祖国绿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据群众的建议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84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中国植树节节徽”。

节徽图案中的树,示意我国公民人人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镌刻的“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既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子,又寓含中国人民年年植树,造福人类的坚忍不拔决心。三棵针叶树和两棵阔叶树会意为“森林”。围绕着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1585881971367096533.jpg                             生态意义

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更会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可达数亿。

在城市,行道树同样可对人类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4万个,是森林的一万倍,而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数目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使空气湿度上升的同时,亦可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可降低风速50%。


1585882041222020415.jpg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