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日月公孙树 遍地翻黄献白果”,这是著名作家、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的郭沫若先生于1942年5月23日写下的散文《银杏》。郭沫若对银杏树喜爱有加,以这篇散文赞美银杏树端正挺立、壮美不朽的精神,将其赋予了崇高的意涵。在他曾经的居所中就有十余株银杏树。同这里的主人一样,它们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是从大地中汲取的,经过通直圆满的树干,催动着枝桠伸展,在不同的时节为自己披上不同的衣裳。
银杏树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树种,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各洲,现只有中国的银杏树保存了下来,绵延至今。银杏树又被称为“公孙树”,因其生长较慢,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银杏是一种全球最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无论春夏秋冬,银杏树总会生发出不同的意境,将欣赏它的人包裹进去,用亿万年前的古老语言分别对每一个人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就多处栽植有银杏树,每到春夏,银杏树与其他树种一起将北京铺衬的郁郁葱葱;到了秋冬,银杏又将这座千年古都染成了朝阳的颜色。
在郭沫若故居的这十余株银杏树里,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高约15米,胸/地围23厘米,平均冠幅约12米,树龄约160年左右,是国家级二级古树。其主干粗壮较短,但分枝较多,树势高耸。目前,经过科学养护复壮,古银杏树枝繁叶茂,长势茁壮。每年秋季,这株耸直入云的古树带领其他银杏树一起,沾满一身金黄色的树叶,冲天而起,仿佛要冲到最高处才肯把大地染黄。
1963年郭沫若迁居此处后,使这里更是成为了一处赏银杏的幽静之所。郭沫若在这遍植银杏的四合院里居住了15年,从1963年直至逝世,银杏树一直陪伴着他。相比较起后海的喧闹,外层院里这些银杏树静静地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故居周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古树众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这里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造园艺术风格,在古银杏树的装扮下,显得更加华美神圣。
银杏树在古代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常选题材,在很多诗作中,将银杏典雅大方的风度韵致、朴实的外表、高雅的品质描述得淋漓尽致。银杏还有自己特色的食疗文化,在《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书籍中,都有关于银杏食疗的记载,银杏叶、银杏仁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银杏仁还能制作成各种美食,比如“诗礼银杏”就是孔府菜中的名菜。
为保护古树名木,传承历史文化,西城区园林绿化局根据“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采取措施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组建古树保护专家库;加强与文物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体检、复壮施肥。经悉心管护,为古银杏树撑起“绿色活文物”保护伞,认真养护修缮,使其健康茁壮成长,让古树名木枝繁叶茂。为首都“擦亮”了绿色生态基因,为古都生态建设增添了一抹绿。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