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风香春几许,
庭前十丈紫藤花。
——人民文学家·老舍
位于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纪念馆,就是这样一处有故事的院落。这里是清代学者纪昀在北京的居所,故居的书房“阅微草堂”因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而知名。至今,在故居中,依旧静静地生长着当年纪先生亲手种植的一株紫藤和一树海棠,须臾间,已是人间两百年。
我国古代的文人都爱藤,尤其在清代的北京,许多文人及官宦人家,都爱在四合院的庭院中搭建藤萝架,栽种紫藤。纪晓岚故居门前就盘绕着一株紫藤,距今已310余年,是国家一级古树。纪晓岚在他的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提及这架紫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
紫藤虽岁过垂暮,却依旧生机昂然。每年五六月间,紫藤花开之时,气势非凡。紫藤架下枝干虬曲、绿荫葱郁;紫藤架上花开如云,无数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淡紫色的花朵宛若翩然的蝴蝶,芳香四溢,赏心悦目。盛开的紫藤点缀棚架之上,几近铺满,迎风微微摇摆荡漾。
这株二百余年的紫藤,饱经风雨沧桑,阅历人间百态,自纪氏后又留下了多少历史烙印和文化沉淀?关于这座宅院的故事,关于那些历史的变迁,怕是没有谁,比紫藤更加了然——
1924年,北京国民议会筹备处在此成立;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和经费转送地“刘公馆”;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该处成立北京国剧学会,而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58年,晋阳饭庄在此开业……近代作家老舍、曹禺、臧克家等都曾在此赏花赋诗,把酒品宴,不时传出文坛佳话。
据说老舍先生第一次到晋阳饭庄品尝山西风味时,特地挑了前院南窗前的一张桌子就座,这里正面对着纪晓岚故居那架庭荫直泻而下的紫藤花。老舍先生一面欣赏庭院景色,一面细细品尝山西面食,若有所思。临走时,诚恳地对饭庄经理说:“你们既卖山珍海味,也要多卖点家常面食,来这里吃饭的,总还是普通老百姓多啊!”过了几天,老舍先生又托人给晋阳饭庄送来一首七绝: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2001年广安大街拓宽,工程至此,刻意向路南偏了11米,把古藤保护了下来,为北京保留了一段看得见的历史绿荫。
走过紫藤花架便进入故居院内。迎面看到的是另有故事的海棠树,它和紫藤是纪晓岚同年所栽,也310多岁了。海棠树立于纪昀书房正门东侧,高擎数丈,葱郁的树冠掩映着大半个屋顶,内镶无数丹朱红果,天物琳琅。阳光正好,透过枝冠散落下来,在墙上、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枝干之影如虬龙蜿蜒盘旋,繁花之像如彩蝶细碎灵动,光影摇曳,如云如瀑,暗香扑鼻。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手机,留存住海棠花事。
相传,才子纪晓岚少年时,曾在家乡的海棠树下与丫鬟文鸢互表心意,相约白头。后几经辗转,未成眷属,故人相思而终。纪晓岚便在院中亲手栽下了两株海棠,以此比作自己和文鸢。但可不知为何,代表文鸢的那棵海棠,不久竟是枯萎而亡,从此阅微草堂前也就仅剩了目前的那一株海棠。
或许是沾染了太多的书香文墨,海棠树内蕴芳华,灵趣自生,那斜展的枝杈好似长袖临风的翩翩鸿儒,旁顾着满座高朋,谈笑着红尘人生。正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主题歌中所唱:一只秃笔,写下那许许多多风趣幽默事。由此可见,人,得有墨水;宅,得有年头;树,得有故事!
时光流转,今天纪晓岚故居以及这棵经年海棠,早已成了游人参观怀古的地方,但“不与院内海棠合影”,不知何时成了此院内一道默认的风俗,更成就此院的一大趣谈。
时至今日,纪晓岚的故居已在数代房主手中更迭辗转了数度,砖木廊檐早已翻建。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唯曾年的海棠依旧,紫藤如故!作为活着的历史,古树记录了“阅微草堂”的故事,承载了《四库全书》的墨香,传颂着一代才子在此间的风流佳话。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