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遗爱圣门推,论学原须并论才。
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
——这是沈家本所做的抒怀诗,表达了自己改革法制的心愿。
一百多年来,北京市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院(沈家本故居)经历数代变迁,镌刻下时光的痕迹,院子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一株300多年的皂荚树依然老当益壮,伴随着院落百年沧桑,更见证了中国法律的完善历程。
沈家本何许人?对于国内每位法学生,这个名字蕴含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字子淳,号寄簃,1840年出生于浙江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清朝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清末修律大臣等要职,是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依法治国理念首倡者”……
踏着故居的青砖,顺着老皂荚树的目光所及,阅读着沈家本的生平事迹,让人仿佛触摸到百年前中国法制的变革轨迹,感受到近代以来的风雨历程。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高大宽敞的大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门的两侧连接有门房二间和倒座南房六间。推开故居厚重的木门,历史和当今交相呼应,透出时间积淀的光芒。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层木质小楼——枕碧楼,这里曾是沈家本的藏书楼,里面藏有他毕生收集的5万余卷图书。他晚年的多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登上二层的展室,整个院落尽收眼底,后院中那棵硕大的皂荚树也仿佛近在咫尺。
老北京四合院中一般都会种有石榴树、枣树,而沈家本的宅院里却与众不同地种了一棵皂荚树。树干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奠基者的形象,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的吻合。
抗战期间,这座院落曾被一个汉奸以8袋面粉的价格巧取豪夺占为己有。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作为直管公房分配给了百姓居住。1990年,北京市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政府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这座百年老宅已成为住有64户人家的大杂院。
直到2014年,西城区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腾退,沈家本故居成为第一批启动腾退的项目。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决定对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后院这株皂荚老树被西城区园林绿化局精心保护起来。
皂荚树看着展柜中陈列着沈家本的手稿,其中有著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那隽秀灵动的字体,记录着当年的故事,透过暗黄的纸张,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值法律亟待变革的时代……
传统法律文化既是当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渊源,也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沈家本生活在民族灾难之时,受命于国家危亡之际,通过法治让中华民族崛起是其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证明了沈家本的远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由新中国法治的开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趋完善,绘就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丰富着人类法治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历经风霜的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主持修律的十年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面临国家重重忧患中的夙兴夜寐……
今天,这株守望在深院中的老树,仍在深情地注视着。它似乎象征着中国法制的发展,根植于深远的地下,枝繁于辽远的天空。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