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西政办发〔2018〕10号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 年 11 月 1 日

  (此文公开发布)

  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提升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6〕29 号),结合实际,制定《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整体推进西城区学校美育工作发展。

  一、总体要求

    美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工作是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工作,关系到教育的均衡和普及发展,涉及到课程、师资、教研、学校美育发展和重大改革项目,是西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美育工作。遵循学校教育规律,树立“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的校园文化理念,以审美方式对学生育德、育心、育行,为学生成长打下美好的生命底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美育网络,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美育大环境。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造就眼界开阔、情趣高雅、文化自信、求真向善、品格优秀、能力综合、富有民族情怀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西城区美育工作,构建美育校园,提升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统筹优势资源,建立美育工作机制;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美育环境。到2018 年,实现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 2020 年,形成学校美育内涵有效提升、区域美育均衡发展、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

  (三)基本原则

    全程美育,全员美育。学校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要树立涵养人性美德的理念,重视美育文化建构,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艺术教育促进人的艺术素质发展,让艺术教学充满情趣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各学科中的审美感知、思维、创造等引导,以社会生活中人性美的品格、语言、行为、仪表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通过环境美育和多种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学生的精神、行为,让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能形成文雅的美育氛围,建设名副其实的美育校园。

  培育环境,协同推进。中小学美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力量。积极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融合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教育内部各要素和社会各环节的和谐融通,共同营造崇德向善、以美育人、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氛围。

  传承文化,引导创新。弘扬中国精神是美育工作的必经之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设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多元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富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仪表等审美素养。

  优质引领,科学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构建“和谐美育、奠基人生”的美育观;明确各年级、各学段学生美育发展目标;加强课程、学段、各类美育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丰富美育课程体系。统筹优势资源,建立美育工作机制,提出有效措施,强化美育师资等基础性作用,健全美育工作评价体系。发挥艺术特色学校、精品课程、品牌活动和高水平社团的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任务

    全面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文件精神,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可行实施方案,将美育工作落在实处。

  (一)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1.丰富学校美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加强音乐、美术课程建设,开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纳入课程的实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以美育来实现学生的健体、启智、养德、塑魂,培养学生的学识才智、陶冶美的言行仪表、铸造美的情操和人格,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

  2.挖掘不同学科美育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美育资源,开设具有民族文化或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美育课程目标,推进各类课程的相互融合。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各学段艺术教育的相互衔接,全面推进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3.将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纳入课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将书法、篆刻、剪纸等纳入学校课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课程,开展诗词吟诵、非遗传承等活动,搭建汉字听写、书画展览等平台,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研究落实核心素养的美育课程。结合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研究出台《西城区美育课程目标指导意见》。组织课程、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学生“核心素养与美育课程衔接转化的研究”课题。提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美育课程中落实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建构美育校园。明确美育工作目标,以文化人、以景育人。打造“最美教师”团队,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通过办学理念、课程实施、文化引领、活动推进、环境熏陶、科研支撑、努力打造美育校园。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美育工作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单纯美化向环境宜人、环境育人方向发展,营造人人参与美育活动、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三)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 

    6.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面育人理念,实施全员美育、全科美育、全程美育,全面开展美育教学改革。提供艺术活动场地和硬件设施;制定美育教学工作职责;出台教师管理和美育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美育活动课程化机制,实施课程化管理。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发挥各科教师美育优势,坚持以美育人,全面育人。

  7.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美育教研,注重成果转化,为学校美育改革提供科学指导。以“西城杯”“金秋杯”等教学评比活动为载体,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共享美育教学经验,打造高效美育课堂。各级教研部门有计划的选取优秀案例进行研讨,推出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促进交流与共享,大面积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8.创新艺术教育活动方式。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艺术节;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探索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美的事物、选择美的载体、追求美的创造。

  9.促进美育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的美育价值;积极开展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整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节日活动”“特色活动”“主题活动”把美育拓展到社会,延伸到家庭,在学科实践、开放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美育,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10.营造“美育学习生活圈”。结合北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确定美育基地。高质量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教育供给。利用“城宫计划”“高参小”等项目,丰富美育讲台资源。充分发挥“金帆团”示范引领作用,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满足学生走上舞台的艺术实践需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搭建开放平台,广泛利用国家大剧院、京剧院等艺术场馆、人文景观等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校外美育活动。充分利用“讲台、舞台、平台”,营造“美育学习生活圈”,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引领学生“以美促情”“以美强思”“以美促行”。

  (四)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11.建设数量充足的美育教师队伍。结合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课程需求,配备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一流、结构优化、勇于担当、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美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师。

  12.推进美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艺术教师培训体系,坚持美育、职业道德建设与提升教学能力并重,坚持科研引领,为各科教师量身定制美育课程与培训。在校长培训和各科教师培训中加入美育理念和能力拓展培训,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制定美育教研计划,引导教师具有美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各科教师的“身教”作用,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切实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促进教师转变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通过教师美的言行、仪表,为学生树立美的典范。

  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任务。将学校美育作为系统科研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的美育教科研氛围。

  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将舞蹈、书法等学科教师职称评定纳入单独序列范围。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确保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13.加强美育教师培训与交流。发挥教育学院的美育研究和指导作用,围绕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确定美育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方案,指导学校开展美育。实施美育教师全员培训,参训率达到 100%,提升美育培训的系统性、实效性。

  完善美育教研机制。搭建不同学科的美育课堂教学交流、技能培训、理论研究平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培养能够胜任艺术学科教学任务的复合型教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等社会资源,创新和改进艺术教师专业培训工作。

  14.成立区级美育研究会,开展美育研究。定期开展美育精品课例、美育论文的交流评选活动。举办美育专题研讨会,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举办美育示范课,针对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美育教学和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

  (五)健全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15.构建全员美育机制。区教委各职能部门与学校联动,加大对全区美育工作的领导力度,提升美育师资整体素质。推进教研中心、课程开发中心、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建设,统筹美育资源,提升协同美育的效能。通过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活动展演等途径,提升美育质量,为全员美育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艺术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争取培养 1-2 名学校艺术特级教师。市区骨干、学科带头人数量占全体教师的 30%,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艺术学科市区级骨干教师队伍。

  发挥艺术学科“导师团”作用,带动区域美育教育整体发展。

  成立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发挥优秀教师带动作用,明确传、帮、带工作安排,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和高雅的艺术修养。

  16.筹备建立西城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下设运行团队,负责统筹策划、组织实施全区教育系统学生大型活动。建立并实施教育系统大型学生活动的等级标准、工作流程和评估机制。负责对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以及课外校外活动的指导、管理和评估,促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

  17.搭建全区艺术展演平台,彰显美育特色。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促提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表演、艺术作品展示、学生艺术工作坊、艺术教育论文和学生征文等形式,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18.将学校美育纳入“家长教师协会”工作范畴。引导学校立足校本,发挥“家长教师协会”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学校美育工作。运用家长智慧,了解学生需求,反馈美育效果,提出整改措施,形成“家校合作”的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风建设,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自觉礼貌待人,懂得行为优雅,分辨是非善恶,形成良好品格。

  19.发挥艺术教育特色校、优质社团承办校引领示范作用。区教委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特色校和优质社团承办校评选标准,以评促建。加强对“城宫计划”“高参小”和课外活动计划的宏观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管理与评价,引导特色学校和优质社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营造美育协同育人氛围。探索学区优秀教师合理交流机制,将“高参小”“社会大课堂”“七彩梦想大舞台”等有机整合,形成美育工作合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美育网格,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大环境,整洁社区环境,丰富审美内容,促进社会和谐,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中受到美的熏陶。发挥审美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全面发展具有的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合力。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西城区美育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推进:

    1.全面启动阶段:2017 年推动西城区各类学美校育工作全面开展。在加强音乐、美术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段、各类美育衔接的研究,逐步完善各科美育课程体系。

  2.逐步优化阶段:到 2018 年,实现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制定美育校园评选标准,以评促建。

  3.全面提升阶段:到 2020 年,总结推广、特色引领,形成学校美育内涵有效提升、区域美育均衡发展、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

    1.区教委成立以教委主任为组长的西城区美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通过中教科、小教科、幼教科、校外办公室、教育学院等部门组建运行团队,负责美育工作实施的具体管理工作。

  2.建立西城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制定美育规划、创新美育活动、制定评估标准、指导学校开展艺术展演和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美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

  3.学校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牵头,制定美育工作方案,确定专人负责美育活动。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涵养人性美德、陶冶言行仪表的活动空间。

  4.各级教研机构制定美育工作方案,配齐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研员,建立艺术教研员准入、研修、考核机制。每年制定专题计划,确保美育课程培训到位。加强对学校全程实施美育的教研和指导,支持并保障美育课程改革和管理工作有效运行。

  (三)加强环境营造

    1.构建大美育工作体系。统筹社会资源,建立教育、宣传、文化、园林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美育工作协同创新。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健全教育集团内部、中学与附小之间的美育课程、师资、硬件设备等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课程的融合贯通。

  各类社会机构、实训基地和社会大课堂等资源单位,制定美育工作规划,专人负责开展美育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审美感知、思维、创造等引导。

  2.营造社会美育环境。树立开放办教育意识以及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政府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建设,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社会育人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规范社会艺术教育,转变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把我区建设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实施美育工作的先进区。

  (四)加强政策保障

    1.加大政策支持。将美育发展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切实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的各项任务。

  2.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制定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加大美育投入力度。统筹教育经费,按照市区相关文件要求,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美育经费,给予经费保障。完善和改造学校美育活动场地,按照国家和市相关标准配齐配足美育教学设备设施器材,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满足艺术教育教学和大型艺术活动需求。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4.建立美育评价体系。制定《西城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结合美育制定具体教学监控评价方案和实施办法,明确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依据,使评价监控工作更加符合美育教学的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

  启动西城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试试点工作。继续开展西城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形成性评价研究,研制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美术、音乐学科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加强学生艺术素养形成性评价研究。将校本艺术课程、美育实践活动等纳入美育评价系统,逐步建立西城区中学生艺术素养档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

  5.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学校每年要全面总结本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教师审美素养、构建美育工作体系、加强艺术教育管理、美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区教委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西城区教委每年编制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年度报告。

  6.加强督导监测。将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课率列入综合督导评价体系,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无随意增减现象作为刚性指标。

  在《西城区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将各学科美育渗透作为听课评价要点之一,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美育,注重教师的仪表、仪态、语言、板书美。结合《西城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定期开展美育工作专项督查。

  四、工作要求

    (一)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区属各相关委办局要把美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出台配套方案,统筹推进,务求实效。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加强统筹管理,构建体系完整的艺术教育课程,推进课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元开放、和谐向上的教育环境。学校要明确工作要求,建立相关机制,制定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并于(年月)报送区教委校外教育办公室备案,按要求做好 2018 年校内美育工作年度报告。

  (二)加强管理,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统筹资源,加强美育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艺术教育特色校和优质社团承办校的人、财、物保障,做好管理和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提升学校的美育工作质量。

  (三)组织宣传,营造氛围

    整合力量,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合力育人的合作机制,共同营造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清新高雅的美育氛围。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